大腸埃希氏菌簡稱大腸桿菌,系人和溫血動物后腸段正常菌叢的主要成員之一,具有菌體 (O)、莢膜 (K) 和鞭毛 (H) 3種抗原,已確定的O抗原群有164個(序號排至171)、K抗原72個(序號排至103)、H抗原55個(序號排至57)。已知的血清型高達數千種。通常無病原性或為條件致病菌,但數目有限的血清型為初生幼畜腹瀉的常見病原菌,它們具有粘著素性菌毛和腸毒素兩種致病因子,故名產腸毒素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這類菌毛主要有豬源ETEC的K88(F4)和987P(F6)以及豬、牛、羊源ETEC的K99 (F5) 和F41四種,均系蛋白質,能特異地吸附于宿主小腸上皮細胞上。
腸毒素是引起腹瀉的直接致病因子,分不耐熱腸毒素(LT)和耐熱腸毒素(ST)兩種,多數K88+ETEC可產生LT和ST,而具其他粘著素性菌毛者一般只產ST。有上述菌毛的ETEC常與一定的O抗原群相聯系。引起斷奶仔豬腹瀉的大腸桿菌也常局限于某些特定的O抗原群。少數β溶血大腸桿菌能產生神經毒素,是仔豬水腫病病原。本菌對幼兔可致腹瀉和敗血癥;對雞能引起腸炎、敗血癥、腹膜炎、氣囊炎和肉芽腫;對產卵母鵝和種公鵝可致生殖器官感染。在基因工程中被廣泛應用,作為質粒的接受菌和基因表達。
檢測方法
檢測大腸埃希氏菌等的傳統方法包括多管發酵法和濾膜法。多管發酵法適用于各種樣品,但操作復雜,檢測時間較長,濾膜法主要用于檢測雜質較少的水樣,操作比多管發酵法更為簡單,但是不適合檢測高濁度和其他復雜水樣。這兩種方法都具有檢測周期長,程序繁瑣的缺點,難以適應污染源快速診斷的需要。
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已經發展了一些新方法進行大腸埃希氏菌等的快速檢測,主要包括酶底物法、聚合酶鏈反應技術(PCR)、免疫分析法、生物傳感器法等。其中酶底物法是已經納入國標的標準檢測方法,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PCR)、免疫分析法、生物傳感器法等方法還不成熟。與傳統方法相比,國標酶底物法雖然將檢測時間縮短至24h,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快速檢測的需要。以酶底物法為原理開發出來的在線實時監測儀器價格昂貴,而且基本上都是以進口產品為主。
提供一種檢測水中大腸埃希氏菌的方法,該方法能夠快速檢測出水中大腸埃希氏菌。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步驟一、提供一系列不同濃度的大腸埃希氏菌菌懸液,濃縮,分別加入到檢測培養液中培養,然后記錄各濃度下的大腸埃希氏菌菌懸液的特征時間,所述特征時間為各濃度下的大腸埃希氏菌菌懸液在365nm激發光下產生 450nm熒光的熒光強度達到240時的時間,建立大腸埃希氏菌菌懸液濃度和 特征時間的線性方程;
步驟二、將待測水樣濃縮,加入步驟1所述檢測培養液培養,在其410nm 吸光度有明顯變化的前提下,記錄待測水樣特征時間,將其代入到步驟1中的線性方程中獲得待測水樣中大腸埃希氏菌的濃度;其中,所述檢測培養液包括Tryptone、硫酸鎂、硫酸錳、硫酸鋅、硫酸銨、氯化鈉、氯化鈣、亞硫酸鈉、吐溫-80、NaH2PO4·H2O、K2HPO4·3H2O、 鄰硝基苯-β-D-吡喃半乳糖苷、4-甲基傘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3號膽鹽。
在本檢測方法中,只有吸光度有明顯變化且熒光強度達到所設定的閾值240,才可認定為存在大腸埃希氏菌,然后通過熒光強度定量檢測出水樣的大腸埃希氏菌濃度。如果只有吸光度有明顯變化,而熒光強度超過10h未達到閾值240,或者只有熒光強度在10h內達到閾值240,但吸光度未有明顯變化,則不能認定待測水樣中存在大腸埃希氏菌。雙標準的選擇極大地增加了檢測的準確性,杜絕了其他影響因素的干擾。發明基于酶底物法的原理,以吸光度和熒光強 度為標準,采用適合于大腸埃希氏菌的檢測培養液,能夠快速、準確地檢測出水中大腸埃希氏菌的濃度,可實時監測水中微生物污染情況。
-脫氧腺苷(2-deoxyadenosine)是天然的脫氧核苷,是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有 機組成部分,也是基因藥物和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原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2′-脫氧腺苷本身有一定藥用價值,可抑制由糖誘導的胰島素釋放,并且能夠降低特異性磷酸二脂酶抑制劑或腺苷環化酶激活劑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雖未有報道其可直接用于抗病毒,但是可作為一種重要的原料,經過化學結構改造得到的2′-脫氧腺苷類似物是很多抗病毒、抗腫瘤、抗艾滋病核苷類藥物的良好中間體。
提供一種利用大腸埃希氏菌轉化生產2′-脫氧腺苷的方法,通過直接采用具有高核苷磷酸化酶活性的大腸埃希氏菌菌體作為酶源,將其與作為轉化反應底物的脫氧胸腺嘧啶核苷及腺嘌呤混合進行轉化反應合成2′-脫氧腺苷。